「「佛學規範資料庫(Buddhist Authority Database Project)」答客問」:修訂間差異
imported>Putitz (→生卒年問題) |
imported>Putitz 小 (→「京師」是通稱還是專名?) |
||
(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46 次修訂) | |||
行 1: | 行 1: | ||
=通則= | =通則= | ||
===如何鍵入 Unicode Ext-B 之後的字?=== | |||
:如「𧦪」字碼為 279AA,因 MySQL 尚不支援 20000 之後的字,請輸入為「𧦪;」(十六進位) 或「𧦪;」(十進位) 取代。 | |||
==說明欄問題== | ==說明欄問題== | ||
===如何引用《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》?=== | ===如何引用《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》?=== | ||
:本資料庫之縮寫為《淵四》,詳[http:// | :本資料庫之縮寫為《淵四》,詳[http://authority.ddbc.edu.tw/AuthorityAbrr.php List of Abbreviations]。而其頁碼僅能在「原文圖像」版面顯示。 | ||
[[圖片:四庫.png]] | |||
要快速拷貝書目位置,可於左下角書目位置點擊滑鼠右鍵,再點擊「拷貝書目位置」,即可複製。 | |||
===若搜尋不到欲建置之人名或地名的直接相關資料,則採用間接相關資料。=== | ===若搜尋不到欲建置之人名或地名的直接相關資料,則採用間接相關資料。=== | ||
:以人名為例,若查找不到生卒年、出生地時,如何處理? | :以人名為例,若查找不到生卒年、出生地時,如何處理? | ||
行 32: | 行 38: | ||
有。在google文件中,「規範碼修改」之「人名規範維護日誌」或「地名規範維護日誌」。 | 有。在google文件中,「規範碼修改」之「人名規範維護日誌」或「地名規範維護日誌」。 | ||
===若欲引用之文獻並未收錄於Authority Database之「參考書目」當中時,如何處理?=== | ===若欲引用之文獻並未收錄於Authority Database之「參考書目」當中時,如何處理?=== | ||
請主動與維護員討論是否收錄。若決定收錄, | 請主動與維護員討論是否收錄。若決定收錄,請 參考[http://wiki.ddbc.edu.tw/pages/%E3%80%8C%E4%BD%9B%E5%AD%B8%E8%A6%8F%E7%AF%84%E8%B3%87%E6%96%99%E5%BA%AB%EF%BC%88Buddhist_Authority_Database_Project%EF%BC%89%E3%80%8D%E5%B7%A5%E4%BD%9C%E6%89%8B%E5%86%8A#.E5.8F.83.E8.80.83.E6.9B.B8.E7.9B.AE 參考書目]。 | ||
或請 提供詳細書目給維護員(葛賢敏)新增 。 | |||
===若在維基文庫中檢索不到?=== | ===若在維基文庫中檢索不到?=== | ||
行 75: | 行 80: | ||
(note 的內容當然可以用中文寫)<br/> | (note 的內容當然可以用中文寫)<br/> | ||
=人名資料庫特有部分= | |||
==新增== | |||
=== 阿彌陀佛前身為無諍念王,請問 人名資料庫是 否同為一筆 ?=== | |||
不是同一筆資料 , 需建二筆 。 一筆[http://authority.ddbc.edu.tw/person/index.php?fromInner=A002843 阿彌陀佛],一筆[http://authority.ddbc.edu.tw/person/index.php?fromInner=A019504 無諍念王]。因為各為獨立主體 。 (2011.03.03規範資料庫會議) | |||
=== | |||
==人名問題== | ==人名問題== | ||
===1.「帝號」前需不需要冠朝代?=== | ===1.「帝號」前需不需要冠朝代?=== | ||
:「帝號」其實是根據「諡號」及「廟號」而來。以蕭衍而言,諡號為「武皇帝」,廟號為「高祖」。但由於「諡號」及「廟號」歷代多有重現,便經常在「帝號」之前冠上朝代以示區別。於是蕭衍常稱為「梁武帝」。至於「梁」是否應稱為「南梁」?依據搜尋CBETA的結果:「梁武」1335筆,「南梁武」0筆。顯然習慣上佛經不稱「南梁武帝」 | :「帝號」其實是根據「諡號」及「廟號」而來。以蕭衍而言,諡號為「武皇帝」,廟號為「高祖」。但由於「諡號」及「廟號」歷代多有重現,便經常在「帝號」之前冠上朝代以示區別。於是蕭衍常稱為「梁武帝」。至於「梁」是否應稱為「南梁」?依據搜尋CBETA的結果:「梁武」1335筆,「南梁武」0筆。顯然習慣上佛經不稱「南梁武帝」。 稱 為「 南梁 」是 史家 為 易於辨識故 。 | ||
==籍貫問題== | ==籍貫問題== | ||
===1.何謂「籍貫」?=== | ===1.何謂「籍貫」?=== | ||
行 102: | 行 96: | ||
:此種情形多半出現在傳抄時筆誤,或是避諱,或是改朝換代更改年號等情形不一而足。此時應比對各版來源,以最早的版本為主,如同時有宋本及明本,則以宋本為主;而明本則注記在「說明」欄中。 | :此種情形多半出現在傳抄時筆誤,或是避諱,或是改朝換代更改年號等情形不一而足。此時應比對各版來源,以最早的版本為主,如同時有宋本及明本,則以宋本為主;而明本則注記在「說明」欄中。 | ||
===人名規範資料,常名、別名是否冠上「姓」?(摘自20090615 DA會議記錄)=== | ===人名規範資料,常名、別名是否冠上「姓」?(摘自20090615 DA會議記錄)=== | ||
常名要冠姓,別名(字 | 常名要冠姓,別名(字)不必一定冠姓,僧人不必一定冠「釋」。(依文本) | ||
===人名規範資料,人名中有缺字時?(摘自20090615 DA會議記錄)=== | ===人名規範資料,人名中有缺字時?(摘自20090615 DA會議記錄)=== | ||
人名欄用通用字表示,並在註解中說明。 | 人名欄用通用字表示,並在註解中說明。 | ||
人名:大[金*本] | 人名:大[金*本] | ||
註解欄:{大[btg008023401]}([缺字的id]) | 註解欄:{大[btg008023401]}([缺字的id]) | ||
===人名規範資料,人的生卒年跨朝代時,朝代欄位取 生年?卒年?多數年朝?(摘自20090615 DA會議記錄)=== | ===人名規範資料,人的生卒年跨朝代時,朝代欄位取 生年?卒年?多數年朝?(摘自20090615 DA會議記錄)=== | ||
取卒年,且須建生卒年欄位的時間ID碼。 | 取卒年,且須建生卒年欄位的時間ID碼。 | ||
行 117: | 行 109: | ||
《春秋.公羊傳》:「(襄公二十一年)十有一月庚子,孔子生。」《春秋.穀梁傳》:「(襄公二十一年十月)庚子,孔子生。」為何兩《傳》的月份不同?詳細解答參考[http://www.confuchina.com/09%20xungu/kongzi%20danchen.htm 孔子誕辰的推算]<br /> | 《春秋.公羊傳》:「(襄公二十一年)十有一月庚子,孔子生。」《春秋.穀梁傳》:「(襄公二十一年十月)庚子,孔子生。」為何兩《傳》的月份不同?詳細解答參考[http://www.confuchina.com/09%20xungu/kongzi%20danchen.htm 孔子誕辰的推算]<br /> | ||
這裡說明的重點在於如何解讀古文,然後正確的記錄於規範檔中。<br /> | 這裡說明的重點在於如何解讀古文,然後正確的記錄於規範檔中。<br /> | ||
「魯襄公二十一年」為儒略曆BC552,規範檔-551年。秦以前的曆法目前猶莫衷一是,所以直接由日干支下手。 | 「魯襄公二十一年」為儒略曆BC552,規範檔-551年。秦以前的曆法目前猶莫衷一是,所以直接由日干支下手。 得 「BC552,-0551」所有「庚子日」。結果如下:<br /> | ||
{| border="1" | {| border="1" | ||
|JDN | |JDN | ||
|西元日期 | |西元日期 | ||
|- | |- | ||
|1519847 | |1519847 | ||
|(-0551-02-05) | |(-0551-02-05) | ||
|- | |- | ||
|1519907 | |1519907 | ||
|(-0551-04-06) | |(-0551-04-06) | ||
|- | |- | ||
|1519967 | |1519967 | ||
|(-0551-06-05) | |(-0551-06-05) | ||
|- | |- | ||
|1520027 | |1520027 | ||
|(-0551-08-04) | |(-0551-08-04) | ||
|- | |- | ||
|1520087 | |1520087 | ||
|(-0551-10-03) | |(-0551-10-03) | ||
|- | |- | ||
|1520147 | |1520147 | ||
|(-0551-12-02) | |(-0551-12-02) | ||
|- | |- | ||
|} | |} | ||
由於「庚子日」只可能在十月或十一月,不會連續兩月都有。又根據《春秋.公羊傳》:「(襄公二十一年)九月庚戌朔,日有食之。冬十月庚辰朔,日有食之。」《春秋.穀梁傳》:「(襄公二十一年)九月庚戌朔,日有食之。冬十月庚辰朔,日有食之。」兩文相符,故必有一個「庚子日」所在是錯的。<br /> | |||
在天文上,連續兩個月發生日食是不可能的。兩《傳》同時記載,除了天文異象外,就可能是天文官記載有誤。以[http://eclipse.gsfc.nasa.gov/solar.html NASA日食記錄]查詢-551年,確實於8/20庚戌(JDN 1520037)有一個發生於東亞的日食,而下一個日食在下一年。故「九月庚戌朔,日有食之。」是可信的。庚戌之後第51日為庚子,所以庚子必在十月。而孔子生日,可推為JND 1520087(-551-10-3)。<br /> | |||
根據參考文章[http://www.confuchina.com/09%20xungu/kongzi%20danchen.htm 孔子誕辰的推算]亦為(-0551-10-03),故應採用1520087。這是double check的做法。<br /> | 根據參考文章[http://www.confuchina.com/09%20xungu/kongzi%20danchen.htm 孔子誕辰的推算]亦為(-0551-10-03),故應採用1520087。這是double check的做法。<br /> | ||
孔子卒日的判定較為困難,據《春秋.左氏傳》:「(哀公十六年)夏四月己丑,孔丘卒。」以《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》查該年為BC479(-478)四月為己卯朔,己丑為11日(JDN 1546536)。不過由於前一年(哀公十五年)將十六年子月作閏十二月,使得十六年實際為丑正。詳《春秋.左氏傳.哀公十五年》<br /> | |||
如此一來,己丑便落在三月或五月,古代史家(如杜預、宋濂)多傾向「己丑」為「乙丑」(JDN 1546572)之誤。但奇怪的是該年又載:「春,王正月己卯。」己卯為閏十二月之晦日,正月應為庚辰朔,亦未書「己卯朔」。杜預注:「書此春,皆從告。」<br /> | |||
由於這些結果都是數百年後的猜測,故仍建議保留原著的記錄。以古代農耕社會的情況,月建誤差一個月恐怕會引起饑荒,所以也有可能在閏錯(不當閏而閏)的情形下又做更正,只是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。<br /> | |||
所以這裡按照《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》的資料,記為JDN 1546536。但在卒年來源中,略敘原委。 | |||
附宋濂的辨疑文章。請參考[http://zh.wikisource.org/zh-hant/%E6%98%8E%E6%96%87%E8%A1%A1/%E5%8D%B7001 孔子生卒歲月辨] | |||
===不同生卒年或朝代做法?=== | |||
若發現有二個不同卒年或生年,煩請加於註解內,如下 ID: A011303 釋僧伽 所示: | |||
朝代不同也可同樣做法,請在Note:內註明。 | |||
並請在 Occurred in:內加上 CBETA連結 | |||
釋僧伽 | |||
ID: A011303 | |||
Dynasty:唐; | |||
生年 +0628-01-01~+0628-12-31 | |||
卒年 +0710-04-09 | |||
生卒年查詢字串:卒於:唐, 中宗, 景龍, 四年, 三月, 初二日,83歲 | |||
生年註解:依記錄推算。 | |||
卒年註解:《宗統編年》錄為:「二月三日寂。」此從《宋高僧傳》(T50n2061_p0822a22;X86n1600_p0144c07) | |||
===古籍中的日期=== | ===古籍中的日期=== | ||
[ | 參見[[法鼓佛教學院時間規範資料庫說明:Notes_on_the_DDBC_Time_Authority_Database#.E6.9C.94.E9.96.8F.E9.83.A8.E5.88.86_New_moon_.26_Intercalations.EF.BC.9A]] | ||
===人名別名建立規範說明及確認(摘自2012年02月01 日 規範資料庫會議)=== | |||
<font color="#b8860b">'''人名資料庫內 的 別名應精簡'''</font> | |||
*人名倒置不建入別名欄位內 例:A007271宋濂g089p0780(天台山 方 外志) {潛溪宋} | |||
*人名結尾有敬謂語、敬稱詞若是屬於敬稱則不列入別名,若屬通稱,則可加入別名 | |||
*人名中間夾雜有敬謂語、敬 稱 詞不列入別名 | |||
*人名中間夾雜有另一別名,不列入別名 | |||
*人名前面附官銜,不列入別名 | |||
*人名有前世之別名,可列入別名,不需另建一筆人名。(原應該建兩筆,但此處是以第一人名解釋第二人名,所以省略)。 | |||
=地名資料庫特有部分= | =地名資料庫特有部分= | ||
==編碼問題== | ==編碼問題== | ||
===1.為何盆地可能歸類於 | ===1.為何盆地可能歸類於 「地點 」或 「廣大之自然地理區域 」,而不統一?=== | ||
:本資料庫服務對象為佛學文獻,而非地形研究。對於讀者而言,搜尋資料庫時能順利耙梳出需要的地名才是最重要的。由於古文中對於地名的分類較為質樸,不外河川、山岳、沙漠等,所以除河川、山岳外,其他地形不予分類。例如:搜尋山西境內所有的河川(山岳),對於編輯者而言有所幫助;但是搜尋山西境內所有的盆地(台地),對於編輯者可能幫助不大,因為文獻中不做這樣的分類。反而地名描述的範圍大小,較可能為讀者所關心。故而在資料庫中僅將地名分為「點地名」 | :本資料庫服務對象為佛學文獻,而非地形研究。對於讀者而言,搜尋資料庫時能順利耙梳出需要的地名才是最重要的。由於古文中對於地名的分類較為質樸,不外河川、山岳、沙漠等,所以除河川、山岳外,其他地形不予分類。例如:搜尋山西境內所有的河川(山岳),對於編輯者而言有所幫助;但是搜尋山西境內所有的盆地(台地),對於編輯者可能幫助不大,因為文獻中不做這樣的分類。反而地名描述的範圍大小,較可能為讀者所關心。故而在資料庫中僅將地名分為「點地名」 、 「地 理區域 」 等 。而寺院為本資料庫研究核心,所以另立一類。 | ||
===2.何時編輯地名該使用 | ===2.何時編輯地名該使用 地理群組 ?=== | ||
: | : 地理群組 的使用,其目的在於收納'''「說明某地名之內的特定區域或範圍的細項地名」'''。例如:[http://fagushan.ddm.org.tw/content/introduction/introduction02.aspx?isn=65&cat1=4 法鼓佛教學院 圖資館]。實際位於「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」之內。「圖資館」之前若未冠「地名」實無法分辨其所以名何?故在說明此類地名時,必然在前後文中有「 主 地名」範圍的限定。另外, 也 可以引用「 主 地名」的座標, 簡化程序 。 | ||
問題: | 問題: | ||
1)短姑道頭,說 | 1)短姑道頭,說明: 進了普陀山佛國山門,往東南約300米處,便是短姑道頭。 | ||
道頭位普陀山,但不是在山內,而是在沿海的地方,請問編碼:M(AB)? T? A? (Sophia 5-28) | 道頭位普陀山,但不是在山內,而是在沿海的地方,請問編碼:M(AB)? T? A? (Sophia 5-28) | ||
行 188: | 行 204: | ||
本資料庫所有的努力就都在於提升召回率與精確率。例如增加別名就在於提高召回率;不冠地名就在於提高精確率。所以依編輯「細項地名」的原則:「短姑道頭」、「龍沙」能否是獨立的「地名」?或是必須依從於「普陀山佛國」「普濟寺」這項工作就由文獻人員自行判斷。如何可以提高「二率」那就是正確的做法。 | 本資料庫所有的努力就都在於提升召回率與精確率。例如增加別名就在於提高召回率;不冠地名就在於提高精確率。所以依編輯「細項地名」的原則:「短姑道頭」、「龍沙」能否是獨立的「地名」?或是必須依從於「普陀山佛國」「普濟寺」這項工作就由文獻人員自行判斷。如何可以提高「二率」那就是正確的做法。 | ||
===3.地名群組的使用時機?=== | |||
:地名群組的設計是為了表達散落各處,但又常在文獻中出現的地名,如「五嶽」、「八塔」。其特徵為:<br/> | |||
<strong>有明確定義地理位置、地名者。</strong><br/> | |||
<strong>地理位置不相毗鄰者。</strong><br/> | |||
<strong>同名者應該另作新群組,如清朝之後的「五嶽」。</strong><br/> | |||
原則上,地理位置相鄰者,不論其面積大小都以一個地名、別名表達,而不成為群組,如「三韓」、「五嶺」。其原因:<br/> | |||
<strong>地理座標來自於地名,而不存於群組。</strong><br/> | |||
<strong>地名的核心資料為位置與範圍,這兩者只要是單一的就是一筆地名。</strong><br/> | |||
這是以「地名」所編纂的結果,與地名重要性、面積無關。<br/> | |||
==常、別名問題== | ==常、別名問題== | ||
=== | ===「京師」是通稱還是專名?=== | ||
:「京師」始見於《詩.大雅.公劉》:「京師之野」《詩經通義》:「謂可營立都邑之處。『京師之野』謂是京乃大衆所宜居之野也。季本曰『未有室廬故曰野』」《公羊傳.桓公九年》:「京師者何?天子之居也。京者何?大也。師者何?眾也。天子之居,必以眾大之辭言之。」《後漢書.竇何列傳》:「騰上言:『天子無外,乘輿所幸,即為京師』」;《金史.地理上》:「以燕乃列國之名,不當為京師號,遂改為中都。」由此可知「京師」為通稱。直到明永樂帝才下詔改北京為京師。《明史.志第十六》:「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順天府,稱為『行在』。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,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;罷北平都指揮使司,以所領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。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為京師。」而在明代之前,歷朝的國都是否建別名為「京師」,則因較不具鑑別度(有許多不同的京師,甚至一朝多個京師),如北魏曾都平城、洛陽、鄴城三地,故不建議使用。若要搜尋所有的國都,則在「備註」中有「國都」者就是。可以利用:進階選項/分類 | :「京師」始見於《詩.大雅.公劉》:「京師之野」《詩經通義》:「謂可營立都邑之處。『京師之野』謂是京乃大衆所宜居之野也。季本曰『未有室廬故曰野』 」馬瑞辰《毛詩傳通釋》:「京乃豳國之地名。」吳仁傑《兩漢刊誤補遺》:「京者,地名;師,都邑之稱,如洛邑為洛師,是也。周自公劉居豳,其詩曰『于豳斯館』,又曰『于京斯依』,又曰『京師之野』,則京者豳土之别名。公劉之世已稱京師矣,非必天子所居,而後以是為言。其後周雖屢遷,而都邑之稱,不改其舊曰京師。 」《公羊傳.桓公九年》:「京師者何?天子之居也。京者何?大也。師者何?眾也。天子之居,必以眾大之辭言之。」《後漢書.竇何列傳》:「騰上言:『天子無外,乘輿所幸,即為京師』」;《金史.地理上》:「以燕乃列國之名,不當為京師號,遂改為中都。」由此可知「京師」 上古為專名,後世而 為通稱。直到明永樂帝才 又 下詔改北京為京師。《明史.志第十六》:「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順天府,稱為『行在』。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,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;罷北平都指揮使司,以所領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。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為京師。」而在明代之前,歷朝的國都是否建別名為「京師」,則因較不具鑑別度(有許多不同的京師,甚至一朝多個京師),如北魏曾都平城、洛陽、鄴城三地,故不建議使用 ,除非文獻明載 。若要搜尋所有的國都,則在「備註」中有「國都」者就是。可以利用:進階選項/分類 :中研院歷史地名 /class_id(2):國都,搜尋 。 | ||
===「華北地區」是地名嗎?=== | |||
:「地區」有範圍限定的意思,若地名之後另綴有「地區」,通常是地理學、經濟學、政治學等之研究使用,而不是傳統上的地名 。 | |||
==座標問題== | ==座標問題== | ||
==註解問題== | ==註解問題== | ||
===專案碼:Z?????的地名註解應注意那些事項?=== | |||
:有專案碼的地名為中研院依據譚其驤所編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,將地圖存為電子文件而成,是自秦至清朝二千多年,其中「十五年」的疆域圖快照,另詳[http://wiki.ddbc.edu.tw/pages/%E3%80%8C%E4%BD%9B%E5%AD%B8%E8%A6%8F%E7%AF%84%E8%B3%87%E6%96%99%E5%BA%AB%EF%BC%88Buddhist_Authority_Database_Project%EF%BC%89%E3%80%8D%E5%B7%A5%E4%BD%9C%E6%89%8B%E5%86%8A#.E4.B8.8D.E5.8F.AF.E8.AE.8A.E5.8B.95.E8.B3.87.E6.96.99 不可變動資料]。以中國本土而言,具有兩項特性:依朝代分,依行政區分。以唐朝「河東」為例,有「河東道」「河東郡」「河東縣」,在文獻中的表達如下: | |||
T50n2061_p0736c26║壇。受成佛印。顯密二教皆聞博贍。關內河東(這裡指「關內道」與「河東道」PL000000005198) | |||
T50n2060_p0619c02║釋慧旻。字玄素。河東人。(這裡指「河東郡」PL000000005199) | |||
T50n2061_p0760c10║釋普寂。姓憑氏。蒲州河東人也。(這裡指「河東縣」PL000000005197,蒲州即河東郡。) | |||
以上三個「河東」註解內容就可以引用《舊唐書.地理志》的資料。目前可稱為善本的電子資料為中研院的[http://hanji.sinica.edu.tw 漢籍電子文獻],有校勘記。不過它所使用的網址為臨時的[http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4%BC%9A%E8%AF%9D_(%E8%AE%A1%E7%AE%97%E6%9C%BA%E7%A7%91%E5%AD%A6) session],無法固定。所以雖然引用的資料來自中研院,但以[http://zh.wikisource.org/zh-hant/%E8%88%8A%E5%94%90%E6%9B%B8 維基文庫]為網址。維基文庫雖然錯別字多(主要是因為由簡體字自動轉成繁體字造成),但我們認為未來這個地方的內容會逐步改善。 | |||
=時間資料庫特有部分= | =時間資料庫特有部分= | ||
為解決三代(夏商周)的標記問題,暫時採用普渡大學朱永棠先生的著作《周武王克商的正確年份和日期—用現行格累古裡公曆的四分月相來考核後的鑑定成果(2004年更新版)http://xiangyata.net/data/articles/e02/89.html# 》,作為時間的依據。 | |||
=文獻資料庫特有部分= | =文獻資料庫特有部分= |
於 2020年6月28日 (日) 11:13 的最新修訂
通則
如何鍵入 Unicode Ext-B 之後的字?
- 如「𧦪」字碼為 279AA,因 MySQL 尚不支援 20000 之後的字,請輸入為「𧦪」(十六進位) 或「𧦪」(十進位) 取代。
說明欄問題
如何引用《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》?
- 本資料庫之縮寫為《淵四》,詳List of Abbreviations。而其頁碼僅能在「原文圖像」版面顯示。
要快速拷貝書目位置,可於左下角書目位置點擊滑鼠右鍵,再點擊「拷貝書目位置」,即可複製。
若搜尋不到欲建置之人名或地名的直接相關資料,則採用間接相關資料。
- 以人名為例,若查找不到生卒年、出生地時,如何處理?
- A. 以下假設幾種狀況,供建置者參考
1.生卒年、出生地均不詳者
(1) 則在工具書或文本中找有年代的人或事,來佐證其背景。
例如:A002878 釋慧生
南朝梁代僧。生卒年、籍貫均不詳。本住湘州,後入龍光寺,依旻公(467-527)學。於天監(502-519)初年入寂。(佛人:594;佛光:6024)
(2) 以著作佐其身份。
例如:A006957 盛熙明
西域龜茲人,撰《補陀洛迦山傳》、《遊補陀詩》。(g024p0327、g009p0144)
2.放文本中的資料
例如:A003047 竺慧開
釋法瑗(409-489)初出家事梁州沙門竺慧開。(T50n2059_p0376c01-05)
建置「規範資料庫」時,文獻查詢是否有其順序?
原則上以「規範資料庫」當中所提供的參考書目為第一優先考量,次之為網路資訊。 例如,高僧傳專案中的「人名」建置,其文獻查詢順序為:宋僧錄 → 疑年錄 → 佛百、佛光 → authority所提供的其他參考書目 → 網路資訊(維基等)
建置「規範資料庫」時,是否應一一標出文本中人名、地名之出處?
否。原則上,是「常名」標一次,各個「別名」各標一次即可。 詳參A003092智藏。
兩檔如何「合併」?
原則上,是 ID 碼大者合併到 ID 碼小者, 並請在將被合併之ID(ID碼大者)的note當中註明「合併至xxxxxx(ID碼)」。 例如,A003380 智藏 Note: 合併至A003092。
若遇須刪除資料與檔案,或須合併檔案時,如何處理?
至google文件中,「規範碼修改」之「人名規範修改」或「地名規範修改」填寫,報請維護人員刪除或修改或合併。
是否有建置者與維護者之交流園地?
有。在google文件中,「規範碼修改」之「人名規範維護日誌」或「地名規範維護日誌」。
若欲引用之文獻並未收錄於Authority Database之「參考書目」當中時,如何處理?
請主動與維護員討論是否收錄。若決定收錄,請參考參考書目。 或請提供詳細書目給維護員(葛賢敏)新增。
若在維基文庫中檢索不到?
可直接用 firefox 開啟後,在網址列打入您要輸入的書名及卷號(卷號要用阿接伯數字) 例如:http://zh.wikisource.org/zh-hant/陳書/卷1
文本有錯誤時,處理方式?
在《中國佛寺史志彚刊》中「普陀迦新志」卷一 本迹 p. 67 第5行 破膈易心。啟彥倫之妙悟。
http://a.bonze.cn/wlsjwz/gygy/64.htm
劈胸现首,照慧目以光明。破膈易心,启彦伦之妙悟。
其 佛寺志 原文有可能引用錯誤,引用到《觀音慈林集》
《觀音慈林集》卷3:「釋彥倫
彥倫法師。蘊齊錢塘周氏。號清辯。幼歲試經得度。傳教觀於法明會賢師。甞患疫疾。百藥不治。遂力課觀音尊號。夢一婦人。以鑿開其胸。易其心。手捫摩之。患即愈。疇昔所覽。靡不通記。走筆成章。率歸典雅。咸謂辯才之證。」(CBETA, X88, no. 1644, p. 99, c21-p. 100, a2 // Z 2B:22, p. 316, b17-c4 // R149, p. 631, b17-p. 632, a4)
在《佛祖統紀》
《佛祖統紀》卷14:「超果賢法師法嗣法師彥倫。
學超果賢師為有成。大觀元年主仙潭。撰教義名精微集四卷。賜號妙慧。又撰金剛經疏二卷。
法師蘊齊。錢唐周氏。號清辯。幼歲試經得度。傳教觀於法明會賢師。嘗患疫疾百藥不治。遂力課觀音尊號。夢一婦人以鑿開其胸易其心手捫摩之。」(CBETA, T49, no. 2035, p. 224, a19-26)
比較以上二經有可能紫色文字為《觀音慈林集》卷3原本脫落之文字
在《佛祖統紀》卷14,超果賢法師法嗣是有三位不同人。
《佛祖統紀》卷14:「超果賢法師法嗣 精微彥倫法師 清辯蘊齊法師 寶積彥 端法師」(CBETA, T49, no. 2035, p. 220, a25-27)
此筆人名資料,請問在規範資料庫內如何給id
A. 馬老師回覆如下: 破膈易心,启<persName id="A011296">彦伦</persName><note resp="grace">probably a mistake for <persName id="A011079">蘊齊</persName> (cf. 佛祖統紀 <ref>CBETA, T49, no. 2035, p. 224, a19-26</ref>)</note>之妙悟。
(note 的內容當然可以用中文寫)
人名資料庫特有部分
新增
阿彌陀佛前身為無諍念王,請問人名資料庫是否同為一筆?
不是同一筆資料,需建二筆。一筆阿彌陀佛,一筆無諍念王。因為各為獨立主體。(2011.03.03規範資料庫會議)
人名問題
1.「帝號」前需不需要冠朝代?
- 「帝號」其實是根據「諡號」及「廟號」而來。以蕭衍而言,諡號為「武皇帝」,廟號為「高祖」。但由於「諡號」及「廟號」歷代多有重現,便經常在「帝號」之前冠上朝代以示區別。於是蕭衍常稱為「梁武帝」。至於「梁」是否應稱為「南梁」?依據搜尋CBETA的結果:「梁武」1335筆,「南梁武」0筆。顯然習慣上佛經不稱「南梁武帝」。稱為「南梁」是史家為易於辨識故。
籍貫問題
1.何謂「籍貫」?
- 案漢典/籍貫: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。由於南北朝時非常重視門第,於是一個人除了姓氏宗族外,還需要交代「地望」。漢典/地望:①魏、晉以下,行九品中正制;士族大姓壟斷地方選舉等權力,一姓與其所在郡縣相聯繫,稱為地望。②指地理位置。如哈佛大學包弼德教授的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(CBDB)就記錄地望。本資料庫未嚴格區分「出生地」「籍貫」「地望」,而以「籍貫」統稱。編輯者有需要的話可以在「說明欄」加以注記。
生卒年問題
生卒年出現二種以上說法時,如何處理?
- 此種情形多半出現在傳抄時筆誤,或是避諱,或是改朝換代更改年號等情形不一而足。此時應比對各版來源,以最早的版本為主,如同時有宋本及明本,則以宋本為主;而明本則注記在「說明」欄中。
人名規範資料,常名、別名是否冠上「姓」?(摘自20090615 DA會議記錄)
常名要冠姓,別名(字)不必一定冠姓,僧人不必一定冠「釋」。(依文本)
人名規範資料,人名中有缺字時?(摘自20090615 DA會議記錄)
人名欄用通用字表示,並在註解中說明。 人名:大[金*本] 註解欄:{大[btg008023401]}([缺字的id])
人名規範資料,人的生卒年跨朝代時,朝代欄位取 生年?卒年?多數年朝?(摘自20090615 DA會議記錄)
取卒年,且須建生卒年欄位的時間ID碼。
若知卒年及歲壽,如何換算生年?(摘自20090615 DA會議記錄)
生年=卒年-歲壽+1
孔子的生卒年到底是哪一天?
案維基百科記為:「周靈王廿年(魯襄公二十二年,黃帝紀元2146年,前551年)夏曆八月廿七(現行陽曆9月28日)」又案孔子誕辰日:「儒略曆前552年10月9日,農曆9月21日,現行陽曆10月3日。」
《春秋.公羊傳》:「(襄公二十一年)十有一月庚子,孔子生。」《春秋.穀梁傳》:「(襄公二十一年十月)庚子,孔子生。」為何兩《傳》的月份不同?詳細解答參考孔子誕辰的推算
這裡說明的重點在於如何解讀古文,然後正確的記錄於規範檔中。
「魯襄公二十一年」為儒略曆BC552,規範檔-551年。秦以前的曆法目前猶莫衷一是,所以直接由日干支下手。得「BC552,-0551」所有「庚子日」。結果如下:
JDN | 西元日期 |
1519847 | (-0551-02-05) |
1519907 | (-0551-04-06) |
1519967 | (-0551-06-05) |
1520027 | (-0551-08-04) |
1520087 | (-0551-10-03) |
1520147 | (-0551-12-02) |
由於「庚子日」只可能在十月或十一月,不會連續兩月都有。又根據《春秋.公羊傳》:「(襄公二十一年)九月庚戌朔,日有食之。冬十月庚辰朔,日有食之。」《春秋.穀梁傳》:「(襄公二十一年)九月庚戌朔,日有食之。冬十月庚辰朔,日有食之。」兩文相符,故必有一個「庚子日」所在是錯的。
在天文上,連續兩個月發生日食是不可能的。兩《傳》同時記載,除了天文異象外,就可能是天文官記載有誤。以NASA日食記錄查詢-551年,確實於8/20庚戌(JDN 1520037)有一個發生於東亞的日食,而下一個日食在下一年。故「九月庚戌朔,日有食之。」是可信的。庚戌之後第51日為庚子,所以庚子必在十月。而孔子生日,可推為JND 1520087(-551-10-3)。
根據參考文章孔子誕辰的推算亦為(-0551-10-03),故應採用1520087。這是double check的做法。
孔子卒日的判定較為困難,據《春秋.左氏傳》:「(哀公十六年)夏四月己丑,孔丘卒。」以《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》查該年為BC479(-478)四月為己卯朔,己丑為11日(JDN 1546536)。不過由於前一年(哀公十五年)將十六年子月作閏十二月,使得十六年實際為丑正。詳《春秋.左氏傳.哀公十五年》
如此一來,己丑便落在三月或五月,古代史家(如杜預、宋濂)多傾向「己丑」為「乙丑」(JDN 1546572)之誤。但奇怪的是該年又載:「春,王正月己卯。」己卯為閏十二月之晦日,正月應為庚辰朔,亦未書「己卯朔」。杜預注:「書此春,皆從告。」
由於這些結果都是數百年後的猜測,故仍建議保留原著的記錄。以古代農耕社會的情況,月建誤差一個月恐怕會引起饑荒,所以也有可能在閏錯(不當閏而閏)的情形下又做更正,只是沒有留下任何蛛絲馬跡。
所以這裡按照《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》的資料,記為JDN 1546536。但在卒年來源中,略敘原委。
附宋濂的辨疑文章。請參考孔子生卒歲月辨
不同生卒年或朝代做法?
若發現有二個不同卒年或生年,煩請加於註解內,如下 ID: A011303 釋僧伽 所示: 朝代不同也可同樣做法,請在Note:內註明。 並請在 Occurred in:內加上 CBETA連結
釋僧伽 ID: A011303 Dynasty:唐; 生年 +0628-01-01~+0628-12-31 卒年 +0710-04-09 生卒年查詢字串:卒於:唐, 中宗, 景龍, 四年, 三月, 初二日,83歲 生年註解:依記錄推算。 卒年註解:《宗統編年》錄為:「二月三日寂。」此從《宋高僧傳》(T50n2061_p0822a22;X86n1600_p0144c07)
古籍中的日期
人名別名建立規範說明及確認(摘自2012年02月01日規範資料庫會議)
人名資料庫內的別名應精簡
- 人名倒置不建入別名欄位內 例:A007271宋濂g089p0780(天台山方外志) {潛溪宋}
- 人名結尾有敬謂語、敬稱詞若是屬於敬稱則不列入別名,若屬通稱,則可加入別名
- 人名中間夾雜有敬謂語、敬稱詞不列入別名
- 人名中間夾雜有另一別名,不列入別名
- 人名前面附官銜,不列入別名
- 人名有前世之別名,可列入別名,不需另建一筆人名。(原應該建兩筆,但此處是以第一人名解釋第二人名,所以省略)。
地名資料庫特有部分
編碼問題
1.為何盆地可能歸類於「地點」或「廣大之自然地理區域」,而不統一?
- 本資料庫服務對象為佛學文獻,而非地形研究。對於讀者而言,搜尋資料庫時能順利耙梳出需要的地名才是最重要的。由於古文中對於地名的分類較為質樸,不外河川、山岳、沙漠等,所以除河川、山岳外,其他地形不予分類。例如:搜尋山西境內所有的河川(山岳),對於編輯者而言有所幫助;但是搜尋山西境內所有的盆地(台地),對於編輯者可能幫助不大,因為文獻中不做這樣的分類。反而地名描述的範圍大小,較可能為讀者所關心。故而在資料庫中僅將地名分為「點地名」、「地理區域」等。而寺院為本資料庫研究核心,所以另立一類。
2.何時編輯地名該使用地理群組?
- 地理群組的使用,其目的在於收納「說明某地名之內的特定區域或範圍的細項地名」。例如:法鼓佛教學院 圖資館。實際位於「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」之內。「圖資館」之前若未冠「地名」實無法分辨其所以名何?故在說明此類地名時,必然在前後文中有「主地名」範圍的限定。另外,也可以引用「主地名」的座標,簡化程序。
問題: 1)短姑道頭,說明: 進了普陀山佛國山門,往東南約300米處,便是短姑道頭。
道頭位普陀山,但不是在山內,而是在沿海的地方,請問編碼:M(AB)? T? A? (Sophia 5-28)
2)龍沙,說 明: 為普濟寺之青龍,故名。飄沙累積,高丈餘。
龍沙位寺院外的天然景觀,T(AB)?M(AB)? A? (Sophia 5-28)
以上兩例為文獻人員提供,對於如何判別,因為牽涉對全文的解讀,這裡僅作原則性的說明。 資料庫的使用情況不外乎:「新增」「查詢」「修改」「刪除」;而本資料庫特別著重於「正確的查詢」,這項功能的品質可以用二個「比率」來表示:「召回率(Recall rate)」、「精確率(Precision rate)」
- 召回率:a/b。
- 精確率:a/c。
召回率(高) | 召回率(低) | |
精確率(高) | 該傳回的都有傳回,且沒傳回垃圾 | 該傳回的不一定傳回,但沒傳回垃圾 |
精確率(低) | 該傳回的都有傳回,但也傳回垃圾 | 該傳回的不一定傳回,還傳回許多垃圾 |
其中 a:傳回的正確資料。 b:資料庫中所存在的正確資料量。 c:所有傳回的資料。
本資料庫所有的努力就都在於提升召回率與精確率。例如增加別名就在於提高召回率;不冠地名就在於提高精確率。所以依編輯「細項地名」的原則:「短姑道頭」、「龍沙」能否是獨立的「地名」?或是必須依從於「普陀山佛國」「普濟寺」這項工作就由文獻人員自行判斷。如何可以提高「二率」那就是正確的做法。
3.地名群組的使用時機?
- 地名群組的設計是為了表達散落各處,但又常在文獻中出現的地名,如「五嶽」、「八塔」。其特徵為:
有明確定義地理位置、地名者。
地理位置不相毗鄰者。
同名者應該另作新群組,如清朝之後的「五嶽」。
原則上,地理位置相鄰者,不論其面積大小都以一個地名、別名表達,而不成為群組,如「三韓」、「五嶺」。其原因:
地理座標來自於地名,而不存於群組。
地名的核心資料為位置與範圍,這兩者只要是單一的就是一筆地名。
這是以「地名」所編纂的結果,與地名重要性、面積無關。
常、別名問題
「京師」是通稱還是專名?
- 「京師」始見於《詩.大雅.公劉》:「京師之野」《詩經通義》:「謂可營立都邑之處。『京師之野』謂是京乃大衆所宜居之野也。季本曰『未有室廬故曰野』」馬瑞辰《毛詩傳通釋》:「京乃豳國之地名。」吳仁傑《兩漢刊誤補遺》:「京者,地名;師,都邑之稱,如洛邑為洛師,是也。周自公劉居豳,其詩曰『于豳斯館』,又曰『于京斯依』,又曰『京師之野』,則京者豳土之别名。公劉之世已稱京師矣,非必天子所居,而後以是為言。其後周雖屢遷,而都邑之稱,不改其舊曰京師。」《公羊傳.桓公九年》:「京師者何?天子之居也。京者何?大也。師者何?眾也。天子之居,必以眾大之辭言之。」《後漢書.竇何列傳》:「騰上言:『天子無外,乘輿所幸,即為京師』」;《金史.地理上》:「以燕乃列國之名,不當為京師號,遂改為中都。」由此可知「京師」上古為專名,後世而為通稱。直到明永樂帝才又下詔改北京為京師。《明史.志第十六》:「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順天府,稱為『行在』。二月罷北平布政使司,以所領直隸北京行部;罷北平都指揮使司,以所領直隸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。十九年正月改北京為京師。」而在明代之前,歷朝的國都是否建別名為「京師」,則因較不具鑑別度(有許多不同的京師,甚至一朝多個京師),如北魏曾都平城、洛陽、鄴城三地,故不建議使用,除非文獻明載。若要搜尋所有的國都,則在「備註」中有「國都」者就是。可以利用:進階選項/分類:中研院歷史地名/class_id(2):國都,搜尋。
「華北地區」是地名嗎?
- 「地區」有範圍限定的意思,若地名之後另綴有「地區」,通常是地理學、經濟學、政治學等之研究使用,而不是傳統上的地名。
座標問題
註解問題
專案碼:Z?????的地名註解應注意那些事項?
- 有專案碼的地名為中研院依據譚其驤所編《中國歷史地圖集》,將地圖存為電子文件而成,是自秦至清朝二千多年,其中「十五年」的疆域圖快照,另詳不可變動資料。以中國本土而言,具有兩項特性:依朝代分,依行政區分。以唐朝「河東」為例,有「河東道」「河東郡」「河東縣」,在文獻中的表達如下:
T50n2061_p0736c26║壇。受成佛印。顯密二教皆聞博贍。關內河東(這裡指「關內道」與「河東道」PL000000005198)
T50n2060_p0619c02║釋慧旻。字玄素。河東人。(這裡指「河東郡」PL000000005199)
T50n2061_p0760c10║釋普寂。姓憑氏。蒲州河東人也。(這裡指「河東縣」PL000000005197,蒲州即河東郡。)
以上三個「河東」註解內容就可以引用《舊唐書.地理志》的資料。目前可稱為善本的電子資料為中研院的漢籍電子文獻,有校勘記。不過它所使用的網址為臨時的session,無法固定。所以雖然引用的資料來自中研院,但以維基文庫為網址。維基文庫雖然錯別字多(主要是因為由簡體字自動轉成繁體字造成),但我們認為未來這個地方的內容會逐步改善。
時間資料庫特有部分
為解決三代(夏商周)的標記問題,暫時採用普渡大學朱永棠先生的著作《周武王克商的正確年份和日期—用現行格累古裡公曆的四分月相來考核後的鑑定成果(2004年更新版)http://xiangyata.net/data/articles/e02/89.html# 》,作為時間的依據。